欢迎来到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学院要闻

人工智能助力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探索教学新范式

来源单位:    发布时间:2025-03-14

2025年春季,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医学系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医患沟通学》课程迅速响应AI教育的新浪潮,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体系。通过知识图谱、AI助教、数字标准化病人(SP)等工具的应用,课程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医学人文教育开辟了智能时代的新路径。

智能工具搭建沟通学习框架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发布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行动,课程团队积极践行并将人工智能赋能“增强医学人文认知”、“提升医学人文认同”、“落实医学人文实践”三个环节。

人文认知方面,课程团队根据OBE理念开发的知识图谱不仅将上千个临床沟通案例拆解为病情告知、风险沟通等六大模块,且与医学课程知识图谱进行关联实现医文互融,使学生通过交互式学习路径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人文认同方面,课程团队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医学人文素质提升实训基地和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广西医科大学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第二课堂活动。人文实践方面,为提升临床医学生岗位胜任力,课程团队尤其注重面向复杂情境、真实情境、未来情境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AI助教实时分析学生面对各类医患沟通场景的语言表达,并从医学准确性、共情表达等多维度生成评估报告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课程团队也得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学习成果实现个性化“过去面对书本上的案例总感觉隔了一层,现在系统会提示‘刚才这句话可能让患者误解治疗方案’,并且自动评分,改进方向更具体了。”大三学生周荣翔分享道。

同时,课堂上应用人工智能接入大模型,根据不同科室的病情特点、年龄、性别,生成不同的数字SP。学生在高度还原的虚拟诊室中,与数字SP开展对话。数字SP不仅能模拟咳嗽、坐立不安等体征,还会模拟例如担忧手术风险、对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不了解等心理状态。有学生在问诊时因过度依赖AI提示,反被虚拟患者投诉,这恰好暴露了技术依赖可能带来的新问题。

1 临床专业学生与数字标准化病人(SP)沟通

技术热潮下的冷思考

随着生成式AI在模拟医患对话中的应用普及,教学团队特别制定了《课堂AI使用共识》,强调独立思考原则和学术道德底线,重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最近的医学伦理辩论会上,学生们针对“AI问诊如何影响医患沟通,人类医生应该如何应对?”展开激辩,批判性思考能力正是课程设计的深层目标。

课程设置允许AI使用时段和场景,推荐“医患沟通新场景”下的提示词,重点培养“人机协作”思维。比如,在和讲白话的少数民族患者解释“里急后重”等专业术语时,运用Deepseek辅助生成生活化解释用语;利用Deepseek生成应对特殊患者、复杂情境的沟通案例,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并练习应对多元化沟通情境。


2 赵婷副教授拆解人工智能时代医患沟通痛点

未来将拓展跨学科合作

目前该课程已获得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积累2000余小时动态沟通案例库,其中30%来自真实诊疗脱敏数据。该课程加入全国医患沟通虚拟教研室,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互学互鉴。下一阶段,课程团队计划联合广西医科大学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开发针对特殊群体沟通的专项训练模块。同时也尝试开发双轨病历辅助生成系统,辅助医生问诊过程并自动生成结构式病历与叙事医学视域下的平行病历。在平行病历中记录患者叙事,如疼痛描述、文化信仰、心理需求等。通过双轨病历,医生能够更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制定符合患者健康需求的治疗方案,还可以提高医疗决策的准确性,减少因忽视患者个体差异导致的治疗失误,更能够促进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任和依从性。实现链接医者的科学世界与患者的生活世界,以新技术助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型。正如课程团队骨干韦宇宁老师所言:“技术终究是工具,我们要培养的是既能驾驭智能系统,又懂得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医生。”

3 人工智能时代新情境下的医患沟通角色扮演

这场教学改革的价值或许正如其课程标语——“科学脑、人文心”。人文医学系主任赵婷表示,未来将在《医学伦理学》《科研伦理》等医学人文系列课程中全面铺开人工智能赋能的教学改革。在人工智能时代,医学人文的价值将更加凸显,人类医生的价值始终锚定于其人性化能力,如何在智能化浪潮中守住医学的温度,正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命题。

相关附件: